当前位置:天域小说网>武侠>开局盘点民族英雄,历朝帝王暴走> 第707章 明朝第一悬案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07章 明朝第一悬案(1 / 2)

“矛盾,这话深刻啊,这是至理名言,得记下来。”春秋时空,孔子赶忙奋笔疾书。

...

明成祖时空,朱棣一脸感慨道:“不得不说,这位伟人的确是不世出的天才,他不仅在军事上用兵如神,在政治上高瞻远瞩...”

“更难能可贵的是,在思想上,他也同样辉耀千古,只怕是无论孔孟,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及也。”

朱高炽掏出了一个红色的小本子,情不自禁的接过了朱棣的话。

朱棣有些惊讶的看了朱高炽一眼,但没有说话。

...

“那红本本是什么?博主给我们的书里面有没有?”汉高祖一脸的好奇。

...

“哦?”秦始皇面无表情的发出了一个音节。

...

唐太宗李世民:“那本书到底写了什么?能让一个太子居然如此的崇敬,朕真的很想看看。”

...

【历史上有没有悬案呢?

那必然肯定一定是有的,但悬案之所以叫悬案,那肯定是因为有线索,而没有确实的证据,因此无法确定的案子,才叫悬案。

阴谋论的那些说法,最多可以叫做动机,线索呢?一点都没有怎么能直接下定论呢?

就像现代刑侦,假如一个人出了事死了,警察肯定是先调查现场,先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。

如果判断为他杀,一般会调查了解这人的社会关系,特别是有矛盾的关系,但这也只是为了缩小调查范围,但不可能是说只要跟这人有矛盾,就直接给人定成凶手,最终还是要找到确实的证据才行。

皇权和官僚,皇帝和官员,有矛盾,有利益冲突,是正常的事情,没有一个皇帝,没有一朝官员能够避免,古今中外,概莫如是

把这种矛盾当做谋杀的动机,可以说是比十分还勉强。

至于线索,阴谋论认为,杨荣,马云等人秘不发丧就是线索,有鬼。

但是,在古代,皇帝死了,哪怕是正常死亡,死在京城,那都是天大的事情。

即便是有明确的继承人,哪怕是所有人都不想搞事情,就等着继承人上位,权力交接平稳的情况,但其实都是相对风起云涌,暗流涌动之时,各方势力也都要严阵以待,以免出现什么意外问题。

而朱棣的情况是带着大军出征在外的时候死了,再加上汉王朱高煦一直都有争继承人的意思和行动等等。

这样的情况,朱棣一死,立马就公开,是真不怕出问题啊?

看看齐桓公和公子纠,当年为什么都想拼了命的先回到都城,那不就是想要先一步回去控制

慢了的人,那就没办法咯。

来软的,没名义,来硬的,局势又不在你掌握中,还是坚持要硬干,那就是谋反!

...

就比如说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的传位还是比较平稳的吧。

但是,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?

赵光义病重,召见吕端,吕端去了,看到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在场,于是悄悄在

赵光义病重,召见吕端,吕端见在场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,于是悄悄在笏板上写下大渐二字,派人赶紧送给太子赵恒,意思是让他赶紧进宫。

等到赵光义彻底驾崩后,王继恩来通知吕端,吕端反手就将王继恩给关在房子里,并派人看守,不准他出来。

然后立马去面见赵光义的遗体,并用赵光义的遗愿,将皇后给驳斥得无话可说,然后就带着百官迎接太子赵恒,拥立他登基。

至于其中有啥隐情吗?倒是有,因为王继恩,李皇后和其他有几个人打算拥立皇长子。

而且赵光义也有一段时间,不太喜欢他这个太子哦。

所以啊,这赵光义死在皇宫里,太子赵恒虽然没在皇宫,但还是在京城的,再加上遗诏也是让太子继位,都能够如此的暗流涌动。

就朱棣驾崩时的情况,要不提前控制好局面,指不定要出什么大问题呢。

所以,杨荣他们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?】

...

“这能有什么问题,这不是基本操作吗?朕真是想不明白,不是说那现代社会人人读书,还有义务教育嘛,这样的阴谋论,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信啊!”

汉高祖刘邦说道。

...

“傻子呗。”隋炀帝杨广道。

...

看到隋炀帝露脸,隋文帝的脸色立马就黑了下来。

“这混账东西,还有脸接汉高祖的话!”

...

唐太宗道:“这确实就应该要这样做,没什么好怀疑的啊。”

...

【那么,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流传非常广,深入人心的赵匡胤,赵光义的“烛影斧声”的故事。

这也是很多历史学家,学者都会去深入去考究的事情,虽然最后得出的结论基本都是不可信。

但看看朱棣的死,历史学家,学者们都懒得去考证那些什么野史,懒得说,一句话带过。

那么,我们看看“烛影斧声”的野史是怎么说的?

这个说法最先出现在北宋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和尚文莹的《湘山野录续录》里面。

说是当天晚上,赵匡胤忽然病重,召赵光义过来密谈,左右都离得远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。但是有人看到烛影摇动,赵光义似有退后躲闪的动作,不久,又传出斧柄击打地面的声音,然后是赵匡胤说了一句“好做,好做”,然后就睡觉去了,鼾声如鼓,但五更之后,侍卫发现赵匡胤死了。

这样的一个故事,那当真是从北宋开始,到现代,都有无数的官员,专家,学者在讨论,在考究。

比如司马光,他就不信这个说法,但他在自已的书里,没有记录这个,但记载了个后半截的故事。

就是皇后让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,结果王继恩不去找赵德芳,而是去通知了赵光义,赵光义大惊,然后赶紧进入皇宫。

皇后以为是赵德芳来了,结果一看是赵光义,当即就求饶:“吾母子之命,皆托于官家。”

后面到南宋《续资治通鉴长篇》作者李焘,也是不太信烛影斧声的说法,但又无法确定,所以干脆将两个故事都给搞到了书里。

自此,这件事成了后来历代学者们研究的对象,包括像清朝的纪晓岚也考究过这个事情,认为烛影斧声的故事根本没有任何提到谋杀的意思,这是后人牵强附会。

到现代,依旧有学者在考究这事,总的来说,就是这个烛影斧声的故事和当时其他的记录啊,规矩啊,情况啊都对应不上,所以应该是假的。

再看看朱棣之死的野史,做梦死,丹药死就不说了,被马云毒死的说法,就一句话,因为经常责备马云,然后马云害怕,就把他毒死了。

阴谋论呢?就是因为朱棣压制文官集团,迁都,下西洋什么的和文官集团有利益冲突,所以朱棣是被害死的。

看到区别了吧?

先不管这些故事啊,记录啊的真假,前者是有记录具体事情的过程,线索指向,所以后人在那里猜来猜去的。

而后者呢?事件的过程,线索是完全没有的,就一个结论!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天域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