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巢点头:“好,就攻金光门,正面佯攻,吸引守军注意力,侧面强攻金光门。”
织锦匠的儿子突然说:“我可以织一些假旗帜,插在其他城门附近,让守军以为我们要全面进攻。”
黄巢笑了:“好主意,就交给你了。”
第二天一早,攻城开始,义军在东、南、北三门架设云梯,佯作攻城,城头上的守军果然调集主力防守,金光门的守卫变得更加薄弱。
中午时分,黄巢一声令下,主力部队突然转向金光门,架设浮桥,强渡护城河,守军猝不及防,慌忙调兵增援,却已经来不及了。
前太守的女儿第一个冲上浮桥,长枪挥舞,挑落了几个射箭的守军,身后的士兵跟着冲了上去,很快就占领了桥头。
商队头领带着人架设攻城梯,梯子刚靠上城墙,织锦匠的儿子就爬了上去,他的动作不太熟练,却异常坚定,爬到一半,一支箭擦着他的耳边飞过,钉在城砖上。
他吓出一身冷汗,却没有停下,继续往上爬,终于爬上了城墙,挥舞着短剑和守军厮杀,身上很快溅满了血污。
黄巢也冲上了城墙,刀光所至,无人能挡,他大喊:“打开城门!”
士兵们蜂拥而上,打开了金光门,城外的义军如潮水般涌入,长安城的守军全线崩溃,纷纷四散奔逃。
前太守的女儿带着一队士兵直奔皇宫,她记得父亲说过,皇宫里有不少珍贵的典籍,不能被战火损毁,她冲进藏书阁,果然看到几个乱兵在放火,她大喝一声,枪挑了为首的乱兵,其余的吓得四散而逃。
她让人灭火,又让人守住藏书阁,自己则继续往里走,走到御花园,看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孩子,瑟瑟发抖地躲在假山后面。
“别怕,我们不伤人。”她轻声说,宫女却更害怕了,紧紧抱着孩子。
她叹了口气,转身离开,心里想着,这乱世里,最可怜的就是这些无辜的人。
织锦匠的儿子跟着士兵冲进了国库,国库的门被打开,里面堆满了金银财宝,士兵们看得眼睛发直,他却想起了洛阳的百姓,那些拿着空陶罐排队领粮食的身影。
“这些东西,”他对身边的士兵说,“都要登记造册,分给百姓。”
士兵们愣了一下,随即点头,开始清点财物,他走到一个角落,发现一个小小的首饰盒,打开一看,里面是一支玉簪,簪头刻着一朵梅花,他想起了母亲,她最喜欢梅花。
商队头领带着人接管了长安的粮仓,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,有些已经发霉,他让人把好的粮食分发给百姓,发霉的则用来喂牲畜。
有个老臣找到他,颤巍巍地说:“将军,这些粮食是官仓的,不能随便分给百姓啊。”
商队头领冷笑:“官仓的粮食,难道不是百姓种出来的?百姓自己种的粮食,为什么不能吃?”
老臣被问得哑口无言,羞愧地低下了头。
黄巢走进皇宫,大殿里一片狼藉,龙椅被推倒在地,地上散落着奏章和玉器,他走到龙椅前,一脚把它踹得更远,说:“这破椅子,谁爱坐谁坐。”
他在大殿中央坐下,对亲兵说:“传我命令,安抚百姓,开仓放粮,严惩贪官,凡是欺压百姓的,一律查办!”
亲兵领命而去,他看着空旷的大殿,突然觉得有些冷清,心里想着,等天下安定了,就把这皇宫改成学堂,让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写字。
老书生走进国子监,这里是古代的最高学府,却早已破败不堪,书架上的书被烧了大半,只剩下一些残页,他心疼得直跺脚,让人把残页收集起来,小心地整理。
一个老博士找到他,哭着说:“先生,这些书是我们华夏的根啊,不能就这么没了。”
老书生点头:“放心,我们会修复它们,让它们传下去。”
他让人找来纸张和笔墨,开始抄写那些还能辨认的内容,老博士也加入进来,两人一边抄写,一边感叹。
织锦匠的儿子在皇宫的织锦作坊里找到了一架精美的织机,这架织机比洛阳的那架好得多,上面还留着未完成的锦缎,织的是龙凤呈祥的图案。
他坐下,手指穿过经线,突然不想织龙凤了,他想织一幅百姓耕作的图案,有农夫,有织女,有孩子在田埂上奔跑,有老人在树下乘凉。
他开始织,动作越来越熟练,织出的线条流畅而温暖,仿佛能看到那些鲜活的身影在眼前晃动。
前太守的女儿在长安的街道上巡查,看到义军士兵正在帮助百姓重建家园,有个士兵在帮一个老婆婆修补屋顶,动作笨拙却很认真,老婆婆则在
她心里暖暖的,走到一个茶馆前,茶馆老板正忙着烧水,看到她,赶紧倒了一碗茶:“姑娘,喝碗热茶暖暖身子。”
她接过茶,轻声道谢,老板叹了口气:“总算太平了,希望以后再也没有战争。”
商队头领在长安的码头忙碌,这里的码头比洛阳的大得多,停靠着不少船只,他让人清理河道,修复码头,打算尽快恢复南北的商贸。
一个老船工找到他,说:“将军,我知道一条水道,能避开险滩,以前运粮都走那条路。”
商队头领很高兴,让老船工带路,亲自去探查水道,船行在平静的河面上,两岸的景色很美,他突然觉得,这天下,本就该这样太平。
黄巢在长安的城楼上举行了受降仪式,剩下的官员纷纷跪地投降,他看着这些人,突然想起了洛阳令,心里冷哼一声,却没有立刻处置他们。
“你们的罪,”他说,“需要百姓来审判,谁是清官,谁是贪官,百姓心里有数。”
他让人把这些官员暂时关押,等候审判,又让人贴出告示,让百姓前来揭发贪官的罪行。
告示一贴出,百姓们纷纷前来,有的带着状纸,有的口述罪行,老书生负责记录,写了满满几大本子。
审判开始的那天,长安城的中心广场挤满了人,黑压压的一片,像洛阳那次一样,老书生宣读罪状,每念一条,台下就响起一阵怒吼。
当念到一个官员强抢民女,导致女子自杀时,一个老婆婆冲上台,指着那个官员,哭得撕心裂肺:“就是他!杀了我的女儿!”
黄巢下令:“严惩不贷!”
那个官员被拉了下去,百姓们拍手称快,广场上响起了震天的欢呼声。
织锦匠的儿子站在人群里,看着这一切,突然觉得,自己织的那幅耕作图,离现实又近了一步。
前太守的女儿在人群外看着,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,是那个在洛阳药铺里发现的地窖的主人,他也来参加审判,手里拿着一张状纸,告的是一个曾经勒索他的官员。
她走过去,轻声打招呼,药铺老板认出了她,激动地说:“姑娘,我要回洛阳了,这是我的药铺账本,以后有机会,我还想在长安开一家分店。”
她笑着点头:“一定会有机会的。”
商队头领带着人把从贪官家里抄没的财物分发给百姓,百姓们领了财物,纷纷跪地磕头,他赶紧扶起他们:“这是你们应得的,以后好好过日子。”
有个老农领了粮食,非要留下帮忙,说要为义军做些事,他笑着答应了,让老农帮忙照看粮仓。
老书生把整理好的古籍搬进了修复好的藏书阁,看着满满一屋子的书,心里无比欣慰,他让人找来一些年轻人,教他们读书识字,希望他们能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。
一个年轻人问他:“先生,读书有什么用啊?”
他笑着说:“读书能让人明白道理,知道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,知道该怎么做人。”
织锦匠的儿子终于织完了那幅耕作图,他把锦缎挂在长安的城楼上,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,赞不绝口。
“这织的是我们啊。”一个农夫说,指着图中的农夫,“你看,这动作多像我。”
他笑着点头,心里暖暖的,前太守的女儿走过来,看着锦缎说:“真好看,比龙凤呈祥好看多了。”
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说:“我还想织一幅更大的,把长安的美景都织进去。”
“好啊,”她鼓励道,“我等着看。”
黄巢站在城楼上,看着下方欢庆的百姓,又看了看那幅耕作图,突然对身边的老书生说:“你看,这天下,本来就该是这样的。”
天域小说网